查看原文
其他

局长荐读 | 北大教授:别再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了,真正的敌人是功利主义

鄞州教育 2021-12-25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是一个虚假问题,它们真正共同的敌人是功利主义。



-1-
北大教授:别再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了,
真正的敌人是功利主义


改革开放 40 多年以来,一方面社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财富阶层出现,“二代”崛起。这是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的复杂社会情境。


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80 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的孩子——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已经进入学校,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充满焦虑,不允许子女失败,甚至不能接受他平庸。


这时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了,教育已变为现代社会核心利益分配的权威代理,以及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的主要渠道。教育,好像看起来是个人分数、个人成就,但它实际上依赖于以家族为单位的积累与投入。


今天“赌命运于身手”,此命运已经不是个体的命运,尤其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整个家族的运势;这“身手”也不再仅读书人的勤耕苦读,而是一个家族持续的投入。


防御“下滑”与力争“向上”已经成为所有阶层(包括中间、中上阶层)代际传递中的深刻紧张,乃至日常的焦虑。而那些希望一考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下则面临更大的困难。


说到当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的现状,事实上,应试有其合理性,素质也有其正当性,但在现实中,它们都在教育的功利主义下被扭曲,从而出现种种问题。激烈的竞争逻辑将原来主张教育公平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个既精明又计较、虽务实却不无猥琐的教育功利主义者。


今天的基础教育不断减负,高考不断降低难度,这些改革极大地损坏了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高校识别学术精英更困难了,于是出现了自主招生,企图建立新的门槛。


但在这一轮轮的改革之后,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持久的专注、坚定的意志、一定的天赋,也需要他的家长精明的眼光与昂贵的投资,所有这些层层嵌套在一起,变成一场理性的经营。


家庭、学校与培训机构在教育消费逻辑下日渐趋同,共享一套相似的经营原则,围绕录取学校排名、选择专业的冷热、考生的名次、竞赛的奖项、自主招生的成绩。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笔生意,甚至一条产业链。


这就是龟兔赛跑 2.0 版本。1.0 版本是偏重知识习得。2.0 版本中淡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主张多元选择,因此,学科竞赛、先修课程、自主招生风行。


自主招生的原意是伯乐相马,不拘一格,不料,马市突然热闹了,出现了马贩子、驯兽师,良莠不齐、真假混杂的“千里马”突然大批冒出来了。


高考也罢,竞赛也罢,自招也罢,都迅速地被功利主义逻辑所侵占。


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是一个虚假问题,它们真正共同的敌人是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无论是应试还是自主招生,都被挖掘出了各种“套路”。新的选拔方式在功利主义面前不过是一场难度更高的智力体操,并没有发生质变。


来源

南都观察家 《谁的素质教育? | “二代们”的教育选择及其困难》


-2-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 2000 万儿童,
学前教育怎么解决?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 0 到 6 岁的儿童大概有 2000 万,他们的学前教育和早期养育应该怎么解决呢?在 2009 年,我们开始试点的时候,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只有 50.9% 。我们当时要探索的就是,如何把学前教育送到村里面去。


在我们决定要把学前教育送到农村去以后,大家给我们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你们又要在农村去建学校了,当时建小学花费那么大,你们又要去做一轮吗?第二个,你们能招到老师吗?第三个,你们能保证质量吗?


我们回答了前面三个问题。我们不需要新建教室,不需要做这个投资。国家在乡镇建幼儿园,一个最少要 200 万,多的要 400 万。山村幼儿园现在 70% 用的都是闲置的小学教室,还有一部分是在村级的公共场所和党员活动室等等。


老师招得到招不到?招得到,只要把标准适当放宽一点,高中学历、中专学历、大专学历,只要是热爱这份工作就可以。在农村这样的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是很多的,他们经过体形、语言几项考试,再正式上岗,他们对孩子们非常有爱心,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听到一次家长投诉,没有发生过一次丑闻。


那最关键的一条,有人问,高中生去做幼教老师,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非得要师范学校毕业的,能保证质量吗?能保证,就是要培训。以新疆吉木乃县、河北大名县两个县级幼儿园为例,由当地教育局组织,用县城公办园的老师来做的培训。而这些老师,他们中间现在有 60% 都已经拿到了幼师资格证,也有百分之十几本身就有教师资格证。


这十年来,政府也在投入,社会也在关心,孩子们的情况现在有了很大改变。


来源

一席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 0 到 6 岁儿童大概有 2000 万,他们的学前教育怎么解决呢?| 卢迈 一席第 712 位讲者》


-3-
叶澜:关于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的三重思考


  • 优质公平指什么


这是一个看似了然,其实尚未深究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一些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迷茫,城市学校以“北清率”为评价办学成功的标杆等,都是这种不清晰的具体表达。


就教育全局而言,优质公平针对的是,目前我国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还存在着超底线的两级化差异。“优质”是“公平”的定语:以往对“公平”的要求重在量,现在强调“质”的公平,区别在于对“公平”诉求的层次提高,最终的指向还是“公平”。所以,一切要从对“公平”的理解开始。


差异的存在是公平提出的前提。教育公平的理想式表达是:保障每个人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包括机会、过程和结果)。从差异的角度看,那就是要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差异,以实现平等。


  • 如何推进教育优质公平的战略决策


首先要明确的是,现实教育中的不公平,不只是教育自身造成的,它首先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内含的问题和社会发展水平造成的问题。


其次,教育领导层必须要建立教育内部立体分层的总结构认识,而不是把教育结构当作中心式平面体,领导居中,只要一声令下就“万马奔腾”。


国家与地区的教育领导部门,属于最高宏观层面的决策主体,其责任是解决宏观决策和全局性保障问题,而不是代替属于中观层面的学校校长,更不可能代替微观层面承担教学、教育责任的主体——教师作决策。


三层主体有相关性,但不能相互取代,要不然就会造成上级领导政出无效,反而失去期望、公信,形成不切实执行的习惯。


  • 实施主体与路径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公平的主体与路径,近十年来已有很多经验和创造。在宏观层次上,主体除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层外,还有更高层领导在全局意义上的决策,有其他相关领域当百年大计之事那样的参与、合作与支持性决策。政府部门可出台综合性的决策意见,或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的社会条件。


在中观学校层面,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层是学校向优质公平发展的策划与领导者。一方面,学校既要有整体发展的长期策划,又要有分领域、分阶段的规划,规划过程重心下降,成为人人从个体到群体、到学校整体共同思考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关键在于提升学校发展内生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打破封闭办学的局面,不仅与社会沟通,也要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在农村尤为重要。


在微观层面,教师发展是教育、教学日常工作能否实现优质的根本。在教师发展上的路径改变,要探索教师培训不离土,不只是练说、练赛,而是做好教师日常实践的研究和日积月累的变革:深耕课堂教学,深变班级建设,让师生真正在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中主动成长,最终成为自我主动、自觉发展的主体。


来源光明日报 《关于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的三重思考》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0/16/nw.D110000gmrb_20191016_1-13.htm


-4-

微软“沉浸式教育”白皮书:
沉浸式技术助力学生成绩提高 22%


沉浸式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它们正在更广泛的环境中被使用,包括学校。


不久前,微软教育在 ISTE2019 大会上发布了一份名为 <Immersive 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的白皮书。该白皮书交叉引用了各种教学理论,并提供了针对在各种学习环境和环境中成功部署了沉浸式技术的老师,学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邮件采访内容,以及对大量文献综述和访谈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试图发现对教育者可能有用的见解。


以下内容节选自白皮书:


  • 认知过程


“数字技术时代出生的儿童的注意力正在迅速下降。由于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影响,幼儿的大脑经常受到刺激。在教育中引入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被证明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AR 和 VR 技术可以使讲座和书籍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从而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 Naveen Joshi ,BBN Times 的撰稿人、Allerin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具身认知:数字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安全准确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和完善技能。


掌控注意力的学习:有证据表明,使用沉浸式技术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 22% 。


有效载荷:混合现实减少了信息瓶颈,提高了基于技能的任务的性能,从而获得了知识、抽象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 培养社交和情感学习 


“基础知识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他们需要的技能,以获得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理解和尊重差异,并发展同理心。如今,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信息,但帮助学习者“感觉”以支持他们的情感发展一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愤世嫉俗和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我认为沉浸式技术是帮助开发这些技能的另一种工具。丰富学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的可能性是无限的,通常这些很难教和学。”
—— Helena Williams ,退休教师和前学校督学


包容性:随着成本的降低,沉浸式技术可以让学生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体验,从而成为教育中的民主化力量。


协作性:混合现实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环境,并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平等的知识,使其更加个性化。


多样性:沉浸式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打破情感障碍,让学习者从他人的角度体验生活,培养关键的移情相关技能。


  • 行为 


“每个学生都能从基于游戏的学习中以自己的方式受益,但我注意到有些群体受益更多。例如,女孩在教室里通常比男孩安静,所以有时她们没有得到她们应得的荣誉。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是如此。基于游戏的学习模式让他们有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
—— Leticia Ahumada ,小学教育教师、
微软创新教育专家、Minecraft全球导师


强大的模拟:模拟允许学习者重新创造和练习日常情况,以及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无法获得的经验。


情感识别:研究沉浸式内容的学生报告指出,他们对环境保护和无家可归等问题的参与度更高,往往会导致具体的行为改变。


情境学习:沉浸式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技能转移的速度,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概念应用到真实的场景中。


来源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微软『沉浸式教育』白皮书:沉浸式技术助力学生成绩提高 22% 》


-5-
挪威中学一场 180 天实验,
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9 月初,挪威国家电视台(NRK)的一档纪实节目 Folkeopplysningen ,意为“公众启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了一场实验,震动了整个挪威。


主办方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引导学生们支持此前最不受欢迎的政党,并抹黑其他高支持率党派。


他们选举的党派是名声极差的中心党,在上次挪威大选中,得票率是所有参选政党中倒数第一,仅得到了约 2% 的选票。


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新一轮校选举的结果出炉:中心党一共获得了 24 张选票,占到了总数的 3.1% ,在 10 个政党中的名次从第 10 跃升到第 6 。


社交网络的虚假账号、有意操纵过的信息流和人为炮制出来的假新闻,竟会对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内的舆论意见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不禁让人深思,当孩子暴露在真假信息混杂的时代,他们该如何学会分辨真假新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去年 6 月英国国家素养信托(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公布的关于“假新闻和批判思考”的调查显示,仅有2%的英国学生具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那这种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


具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


所以突破假新闻的重重陷阱,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在如今的时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比以往更需要批判性思考、思辨的能力。作为家长,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培养数位公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创办人笛芙拉‧海娜博士提供了以下三点建议,让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对“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 从孩子有兴趣的下手


让孩子主动上网查找他们好奇的资讯,比如运动、游戏、自然等,并与孩子讨论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内容、如何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们关注的主题与网络阅读的经验,与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评估网络新闻”。


  • 陪孩子一起比较新闻


研究指出,中学生在放学后平均花七个半小时上网,许多孩子会同时上网传递讯息、浏览社交网站,或是观看影片,这将容易导致孩子分心,也缺乏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质疑。


因此,家长应该适时询问孩子们从网上所阅读的新闻来自何处,并让孩子听听你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比较电视频道和网络新闻所呈现的内容有何不同。


  • 陪孩子思考新闻价值


在孩子阅读任何网络新闻时,记住!要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包括注意讯息的来源,并区分报导所陈述的观点或想鼓吹的价值,同时,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观点,就算不一定认同,也要尊重彼此。


新闻是家人用餐时打开彼此话匣子的契机——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什么、是在哪里看到、当天的重要新闻、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每个人对这些事的看法……每天上演的新闻事件,都将会是强而有力的教育机会。


来源

少年商学院 《挪威中学这场 180 天的实验,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6-
脑科学家洪兰:运动会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


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大脑皮质按功能定位分为运动区、感觉区、视区、听区以及语言区等区域。


为什么孩子比较早听得懂,而讲话比较迟?这是由大脑的布罗卡氏区(Broca's area)即运动性言语中枢(说话中枢)决定的。布罗卡氏区主管语言讯息的处理、话语的产生,与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共同形成语言系统。不过人的喉咙、下巴和嘴唇要发音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小孩子需要通过牙牙学语,学会说话。


聋哑儿在八个月大时,即便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也会不由自主开始练习发音。但是由于耳朵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到十二个月的时候聋哑儿的这种行为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会说话,跟运动皮质区有直接关系。孩子大概六个月就听得懂父母讲什么,比如“不要吵”“来吃饭”这种简单的话,当然他自己要完全学会说话,还要等一段时间。


颞叶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大脑中负责记忆功能的结构叫海马,相当于电脑内存结构的就是大脑的前额叶。前额叶区域涉及规划复杂的认知行为、个性表达、决策和调节社会行为等复杂的认知功能。


9 个月的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世界,这时他们的运动和感觉能力大大增强,神经元开始大量连接。到了 2 岁,孩子已经有了很多后天经验,神经元连接就很紧密。可见要想有创造力,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神经元的连接必须很紧密。所以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这样有利于孩子脑部的生长。


在中国,经常看到很多孩子,5 岁还要父母喂饭,那是不可取的。动作训练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长期运动比不运动的孩子神经元网络更丰富,神经元的连接越恰当,人就越聪明。我们常常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反复练习呢?“习”这个字,是鸟的羽毛,鸟必须反复练习飞才能飞翔起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是有道理的。著名的“一万小时原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行为做了一万个小时以后,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有一项实验,在对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家的大脑扫描后发现,他们的左手大小拇指相对应的大脑神经区域是一样大的,而我们普通人一般大拇指对应的区域更大一些。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拉小提琴的时候,左手这两个大小指的使用度相当。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外在训练改变大脑神经元的分配,而且越用连接越紧密,相应的区域越强大。


来源

光明社教育家 《脑科学家洪兰:运动会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连接越多越聪明》


-7-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20 条来了


最近,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人社部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对学校提出了哪些要求,又给予思政教师哪些政策“利好”?


1)中小学要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
2)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 5 日的集中脱产培训。
3)优先发展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
4)各中小学校要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每位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 2 次,其中参加外县(区、市)实践教育活动至少 1 次。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
5)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给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门名额,每年支持一批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博士学位。
6)健全各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机构,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加大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选拔思政课教研员的力度,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
7)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各地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主题宣传活动,表彰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实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评选一批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并给予相应支持。
8)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调整学校绩效工资总量。
9)各地各学校要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来源

微言教育 《重磅!教育部等 5 部门发文,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20 条来了》


本文摘转自:新校长传媒

重点提示

1.提高“银丝族”的精神生活亮度 鄞州区老年教育成果丰硕

2.局长荐读 | 各国名家一起定的40条优秀老师标准,看看你中了几条

3.鄞州区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4.预防近视,从规范课桌椅开始!鄞州区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彩虹标尺”

5.少先队建队70周年,鄞州区的“红领巾”们这样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